商会介绍
商会动态
商会章程
加入商会
商会领导
会员企业
会员动态
光彩事业
山东资讯
宝鸡资讯
山东项目
宝鸡项目
首页
关于商会
商会章程
商会动态
通知通告
光彩事业
加入商会
联系我们
商会简介
商会领导
商会会员
会员企业
两地资讯
两地项目
齐鲁文化
政策法规
管理之道
创业天地
融资理财
商务维权
山东章丘:深山石屋藏春秋
来源:
|
作者:
bjssdsh
|
发布时间:
2017-09-04
|
495
次浏览
|
分享到:
西八井村几乎是官庄镇最南端的村落,翻过村南的头枕山,便是文祖和莱芜。站在村中南眺,头枕山果然名副其实,山头一块巨石,像极了一个大大的枕头。最为奇特的是,离那巨大的“枕头”不远,一块巨石中间天然留出一个门洞,鬼斧神工,村人将这门洞叫做“神仙门”。
山势险要,加上早前交通不便,这居于山顶的门洞便被村人认为只有神仙能过。而如今,当一身疲累的城里人偶然来到这隐于深山的古村,或许也会恍然觉得,这一处处刻满时光印记的石头房,这一片片吹拂了千年山风的密林,真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神仙居所。
深山,古村,铁匠
神仙云云,当然只是传说,世外桃源,也是文人想象。再偏僻的地方,也生长着每一片土地上都生长过的故事。
65岁的于仁泉,就像一株长满故事的树,偶然撞进了我们行程。
见到于仁泉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院子里忙活。于仁泉一身清爽干练,戴一副黑边眼镜,一顶黑色鸭舌帽,笑容满面。他是个铁匠,已经干了几十年,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各种铁制半成品,各种炼铁工具,院子一角,还有一个自砌的炼铁炉子。
1967年,于仁泉18岁,“文革”刮到这个偏僻的古村,学校里学生打老师、斗老师,于仁泉觉得老师平时对自己那么好,舍不得打,于是被说成“保皇派”,加上那时候家里人口多,都吃不饱饭,他就背起铺盖,去闯了关东。
先是到了吉林磐石,后又辗转他处,干的一直是铁匠。1992年,于仁泉回到老家。少小离家老大回,18岁出门远行时独自一人,43岁回到老家,已是八口之家。回到老家,要回了“文革”时被人占去的地基,盖起了房子,干的依然是铁匠。
如今,孩子们都已在城里安家,老伴也跟着去了城里,只有于仁泉独自一人“坚守”老宅,打个铁,拿到集上卖卖,也是岁月静好。
古井,古桥,地主
铁匠于仁泉的祖上,恰是西八井村的地主。
这个地主是于仁泉的老爷爷(曾祖父)于希增,于希增有地60亩,虽然不算多,在这个小山村却是地道的大地主了,土改之前,于仁泉的父亲正好是村长,提前收到了土改的风声,就当机立断,又“赌”又“分”,把地都散了出去,只给自己留下三亩,终于躲过了“地主”的帽子,被划了个中农。
于希增有两个儿子,于瑞芝和于瑞兰。在村口一口古井旁的石碑上,我们就看到了于瑞芝的名字。这块石碑立于“宣统岁次辛亥”,算来应该是1911年,这一年,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然而对于这个小村落来说,村中的古井干了,古井旁的桥坏了,远远比一个王朝的终结重要得多。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碑文:“易曰改邑不改井,井之有利于庄大矣,然始为旧井而井中之水常干,幸有于氏希学、希厚者不禁慨虞也,于氏谋之于庄而人皆乐为焉。今虽有利于庄而道为崎岖,汲水恒苦之,故筑桥梁一孔来往无虞,而乡人复愿为文,欲以输钱者铭于碑为尔。”
碑文正文之外,便是村中捐钱者的姓名,一般村人所捐均是“五百”、“一千”,而于瑞芝所捐却是“十千”,可见其家境殷实,亦可见其对村中公共事务的热心。
于瑞芝是于仁泉的“大爷爷”,也就是爷爷的大哥,如今,于瑞芝的二儿子,还依然住在老宅之中。
在于仁泉的记忆中,父亲和三叔也有一段足以彪炳小村史册的壮举,“抗战时期,父亲和三叔从山下日本人驻地偷了两匹马,送给了八路军。被鬼子发现后,他们还在村东坡上狙击敌人,后来鬼子越来越多,他们只好翻山去了莱芜。”
古槐,石屋,龙王庙
于仁泉家的石屋后面,还有一棵老槐树。于仁泉十来岁的时候,问过村中八九十岁的老人,老人说这老槐树是多年前被龙卷风刮折的,“大跃进”时办公社食堂,老槐树又被砍了烧火,后来竟然又长出了新的枝条,到如今,依然枝叶繁盛。
顺着老槐树,沿着石板铺设的山路走不远,就是于仁泉家的老宅,石头房组建起来的四合院,虽然已在岁月中显出落魄姿态,但依山而建的院落气势犹在。再往南走,就是村支书于仁伍的家,于仁伍和于仁泉是未出五服的兄弟,为了照看自己86岁的老母亲,他在自家老房子的旁边,新盖了房子,房前专门整了一块平地,没事坐在这平地上,仰望群山,俯瞰村落,端的气吞山河。
于仁泉和于仁伍家的老宅都在村中间一条从南而北的小溪的西侧山坡,沿着顺河街往南,同样在西侧山坡,是龙王庙。这龙王庙虽然小,大殿却也由石头砌成,大殿内供奉着神像,殿内大梁上还有色彩艳丽的彩绘,按照于仁伍的说法,早年间大殿的四壁都有精美的壁画,可惜“文革”时都被铲掉了。
大殿前一块石碑,立于大清康熙四十七年,记述了当年重修龙王庙的情境,可见祠庙始建时间,还要更早。如今的龙王庙,也是今年刚刚修完,竣工那天,村人集于殿前平台庆贺,乌云即来,久旱之村遂烟雨弥漫,而当日,周边地区竟未下雨。(完)
上一篇:
重奖『懒惰者』
下一篇:
山东文学散文--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