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介绍
商会动态
商会章程
加入商会
商会领导
会员企业
会员动态
光彩事业
山东资讯
宝鸡资讯
山东项目
宝鸡项目
首页
关于商会
商会章程
商会动态
通知通告
光彩事业
加入商会
联系我们
商会简介
商会领导
商会会员
会员企业
两地资讯
两地项目
齐鲁文化
政策法规
管理之道
创业天地
融资理财
商务维权
齐鲁文化精神的历史考察与当代价值
来源:
大众日报
|
作者:
2015004bjssdsh
|
发布时间:
2015-08-01
|
626
次浏览
|
分享到:
传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确其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中指出:“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入挖掘、阐发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实现新时期齐鲁文化精神的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齐鲁文化源远流长。从思想文化的形成看,虽然其经历了从史前及夏商时代的奠基到秦汉以后齐鲁之邦文化传承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但齐鲁文化主体精神却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
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自觉去深入挖掘、阐释齐鲁文化主体精神,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守传统,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齐鲁自古号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即突显出齐鲁对以孔孟为代表、以礼义为内核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珍惜和传承精神。而这一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贯穿着齐鲁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周初分封立国,齐制定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注重保留了东夷旧地的风俗传统,又以“简礼”之策予以改造发展,而非全盘夷化,即形成了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而鲁国作为周王朝的宗亲国,以“变其俗,革其礼”为政策,最大限度去除夷俗夷礼,却是为了更多更好地传承“周礼”,两国政策相左,但实质相同,都以善于继承优良传统作为立国之策。到春秋时,两国文化各具特色,齐文化中传承了东夷文化的诸多因子,鲁国则赢得了“周礼尽在鲁”的赞誉,都是这一文化精神的硕果。
齐鲁文化的这种重传统精神,在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劫难之时,更为突出表现出来。春秋之变,礼崩乐坏,民族文化遭受空前破坏。此时,孔子出,编订《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得以保存,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幸得流传。所以,后世学者称:“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抢救典籍,弘扬传统,可谓齐鲁文化传承精神最突出的代表。孔子去世,弟子四散,儒学中衰,但齐鲁之地却别有一番文化景象。据《汉书·儒林传》记载:“天下并争于战国,儒学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值得一提的是,齐鲁文化的传承精神,体现着传承与创新的统一,继往与开来的契合。例如:齐人重改革,但以弘扬传统为基础。齐桓公称霸,大力推行改革,但用人仍遵循姜太公的“尊贤尚功”之策,并明确宣示:“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鲁人重传承,但也颇多创新之举。我们可以说,齐鲁文化的传承精神,实现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继往开来,蔚然一体。
第二,争强图霸,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所谓“霸”,《管子》解释为:“丰国之谓霸。”“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和谐,反对一霸独大。但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国富民丰、人众兵强的“霸”业思想,齐鲁文化中争霸图霸,奋发有为的精神,则是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
从历史记载来看,夏、商、西周三代无霸业之事。春秋之时,天子衰微,诸侯坐大,霸业始兴。而首霸即为齐国,可以说,争强图霸精神是首发于齐的。齐桓公称霸,在“春秋五霸”之中是持续时间最长,涉及区域最广,会盟最多,影响最大的,所以《孟子》中有“五霸,桓公为盛”的记载。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对齐桓霸业的称赞:“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以今日的观点即是:以谈判为主,和平崛起。反映了齐人既有称霸之心,又有和平之术战国之齐的统治者田氏,也是争强图霸的典型代表。其始祖原为陈国公子,因内乱奔齐,百余年间,惨淡经营,奋发有为,终于代齐姜而立,成为泱泱大国的主人。
就政治层面讲,鲁国行王道,无霸业可言。但儒家向以积极入世为思想主旨,战国之儒,分为八派,人人自称真孔学,相互竞争,奋力发展,徒属众多,影响极大,号称“显学”。而孟子,更是一个典型的壮志勃勃、奋发有为之人。他推行“仁政”,游说各国,奔走呼号,不遗余力。而且知其不可而为之,其意志之坚,毅力之大,有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气概,是齐鲁文化中大丈夫精神的典型代表。初学于儒又能脱离儒学而自成一派--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是一位在文化上争强图霸之人。他批儒攻法,自立新说,主张兼爱,反对侵略战争,“赴汤蹈火,死不还踵”(《淮南子》)。其弟子弥众,其言满天下,与儒并称两大“显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并起,两大“显学”,俱出鲁地,实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总概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文化,齐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争强图霸;鲁人在文化上争先坐大,奋发有为,齐鲁文化之进取精神可见一斑。
第三,崇德隆礼,尚义爱民的民本精神。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起源的“五帝”时期。春秋以后,在剧烈的政治变革和动荡中,各国统治者和政治家认识到人心向背对政权的决定作用,民本思想迅速发展,在《左传》及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中国的民本精神在齐鲁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弘扬和提升,既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齐鲁文化主体精神的重要展现。
民本精神在齐鲁的发展沿着两条线:一条是在齐的政治实践,另一条是在鲁的理论提升。齐国是最早将人本思想落实到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东方大国。太公封齐,以道术治国,将“因俗简礼”作为建国纲领,既包含对人的个性、权力的尊重,也是对东夷人长期形成的原始风俗的保护。“以人为本”四字,最早即出现于《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而管仲大力推行内政改革,也主要围绕“人本”大做文章。管仲的人本精神,也为后世齐统治者所继承发扬。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战国齐君对人的个性张扬的尊重,更使齐的人本精神放射出异彩。齐威王、宣王是战国“礼贤下士”之风能做到顶峰的统治者。齐宣王面对各种知识分子都体现出尊重、礼敬之态,甚至颜斶说“士贵,王不贵”,“生王之头,不若死士之垄(墓)”,齐宣王仍以谦恭之态待之,这在战国礼贤下士的国君中也是少见的。
鲁文化对民本思想理论的提升发展,主要反映在孔子、孟子所创立发展的儒家思想体系之中。孔子开其端提出:“仁者,人也!”将“人本”提升为“仁”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学,体大思精,内涵丰富,但主要有两个层面:爱人与修己。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将仁与礼结合构成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并提出“孝悌”、“文行忠信”、“温良恭俭让”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范畴,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为政以德”,建立起整个以人本思想为基点的思想体系。孟子一方面将孔子“仁”的思想与政治紧密结合,大力推行“仁政”主张,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将民本思想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另一方面,将孔子的“修己”思想进一步创新、发展、提升,形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一整套的“人性论”。孔、孟作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在先秦的邹鲁之地得到广泛深入传承与弘扬,形成一种良好的尊孔崇德重礼的社会风气,历史上称为“邹鲁之风”。随着战国、秦汉时期儒学的巨大影响,齐鲁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其崇德重礼、尚贤爱民的民本精神,在整个齐鲁之地的文化中突出显现出来,成为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之一。
第四、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兼容精神。这是齐鲁文化学术理念和思想文化精神的历史结晶,也反映出齐鲁文化中博大宽广的人文情怀。兼容精神最突出的,首先展现在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创设和它的学术文化理念上。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我们已很难全面准确地探知齐统治者设置稷下学宫的目的和动因,但它的确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它与同时期在欧洲雅典由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院,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璀璨夺目的“双璧”。稷下存在了一百五十余年,历经田齐政权五代国君,是战国时期学术百家争鸣的唯一中心。从社会功能上说,它既是大学堂,又是研究院,还兼有为统治者做智库的功能。但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宽松政策、丰厚待遇,欢迎容纳政治主张不同,学术立场各异的学者汇聚稷下,让他们自由争辩、研讨、交流。据研究者统计,战国诸子百家学者,几乎都在稷下出现过。齐国统治者以道法理念治国,但儒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各派学说都在此得到长足发展。不以自己好恶取舍,不加任何政策限制,完全平等开放,来去行动自由。而且一百余年间,政策连续,一以贯之,实为五千年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奇观,其背后体现出的是一种兼容文化精神的主导与贯通。
齐鲁文化的兼容精神,有一个思想理念基础,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在齐国的晏婴那里以“五味”“五声”为例,曾得到系统的阐释和发挥,是中华“和”文化的经典论述。而孔子则将“和而不同”上升到伦理道德层面,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成为划分人格高下的标准之一。兼容精神作为齐鲁文化主体精神之一,与长期形成的“和”的文化理念在齐鲁文化中的弘扬传承有直接关系。
第五,维护统一,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坚守“大一统”政治理念,以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维护民族团结统一,是齐鲁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是齐鲁文化精神的突出特色之一。中华文明自创始以来,就有崇尚统一的文化传统,夏、商、西周时期,邦国林立,但“协和万邦”,多元一体。春秋战国时期,天子衰微,诸侯坐大,霸主迭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民族的团结统一,面临着分裂,割据的危机。维护民族团结,坚守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和文化理念在齐鲁最早,最突出地显现出来。鲁为周宗主之国,维护周王朝的一统是其文化传统。在鲁文化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周礼”的坚守和秉持。所谓“周礼尽在鲁”,实际上是在沧海横流中,保留着自西周以来所形成的一整套天下一统的文化制度体系,是对文化统一的坚守。。
齐文化中的维护统一,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首先表现在其春秋霸业实践中。齐桓公首霸的最大贡献,即是在中华民族第一次面临分裂、割据局面时,维护了近半个世纪的团结统一。齐人的大一统思想,还体现在战国时期田齐政权统一天下的强烈意志上。战国之齐,从齐威王、宣王到湣王,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结束列国纷争,统一天下。孟子到齐国问齐宣王的最大理想,宣王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大致看,在春秋战国五百年的分裂割据中,维护统一,志在统一,始终是齐鲁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传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传承齐鲁文化精神,需要明确齐鲁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齐鲁文化奠基、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多元文化的交流激荡,凝聚融合中走向一体化的重要历史阶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齐鲁文化大放异彩,作出过特殊的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孔子和儒学时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齐鲁不仅是孔子的故乡、儒学发源地,也是诸子百家各种学派主要的产生地和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所在。当时的中国人更多地从齐鲁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而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儒学,从诸子百家之一的学术流派走向全民族统治思想的过程中,齐鲁文化又发挥了主体推动和思想引领的特殊作用。原始儒学完备思想体系的建构主要是由齐鲁思想家子思、孟子、荀子完成的;儒学和民族政治的紧密结合则与孟子倡导“仁政”,荀子在稷下力推礼法结合有更直接的关系。而汉代大一统后,齐人弟子董仲舒传承、发展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融汇百家之学于儒学之中,才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巨变。可以说,孔、孟、荀、董是汲取、融汇齐鲁文化思想精华,创立、发展儒学的伟大思想家,齐鲁文化遂成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建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涵之一。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进路,让齐鲁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更强的原始认同性、内涵主体性和传承先导性。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更多显示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内涵和突出特点,这也给当代山东人更多的历史启示:我们应该以历史上山东人所特有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传承者,成为继往开来创造文化的先行者、引导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上一篇:
齐鲁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下一篇:
山东各地端午节习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