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介绍     商会动态      商会章程       加入商会


商会领导      会员企业      会员动态      光彩事业


山东资讯      宝鸡资讯      山东项目      宝鸡项目


儒学的西渐,齐鲁文化扩展其影响的最突出的表现
来源: | 作者:bjssdsh | 发布时间: 2019-06-13 | 38359 次浏览 | 分享到:

齐鲁文化扩展其影响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儒学的向西传布。

秦始皇当政时,据说“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以其绝对的刚愎自信,却仍然“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在他的高级咨政集团中容有许多儒学博士。

秦始皇廷前议封建事,至湘山祠问湘君,海上“求芝奇药仙者”,都曾经听取他们的意见,“上邹峄山,立石”,又曾经直接“与鲁诸儒生议”。

就所谓“坑儒”这一著名冷酷的集体残杀儒学之士的血案看,当时在秦王朝统治中心咸阳,“诸生皆诵法孔子”者,仅“除犯禁”而“坑之咸阳”的,竟多达460余人。

秦末社会大动乱中,有不少齐鲁地区的儒生踊跃参与了关东地区民众反秦的斗争。孔子八世孙孔鲋,就曾经“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

原秦博士出身于鲁国薛地的叔孙通被刘邦拜为博士,号稷嗣君他“征鲁儒生三十余人”西行,合作帮助汉王朝制定朝仪。成功后,刘邦感叹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于是“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金”。

鲁地儒生拜为九卿,使儒学的影响第一次可以托附于政治权力的作用而空前扩展。

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彻底确定,是汉武帝时代。

齐地儒生公孙弘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封平津侯,是儒学地位开始上升的一个重要信号。《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摩然向(乡)风矣。”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云‘自齐为天子三公’。

”在《史记》卷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司马迁又说:“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司马贞《索隐》:“案,薛县属鲁国,汉置菑川国,后割入齐也。”据王先谦《汉书补注》:“钱大昕曰:《史记·平津侯传》称齐菑川薛县人。

《汉书》同是。汉初苗川与鲁俱有薛县,其后并省,《班志》据元成以后版籍,故川无薛’徐松曰:“菑川始立国恐不止领县三。传称武帝为悼惠王冢园在齐,乃割临菑东园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菑川。

薛初属楚,故为薛郡,不止一县地,实临东境也。宣帝五风中,王终古有罪诏削四县,若止领县三,何足当削?此恐薛先为所属,削后移属之也”。

公孙弘作为齐鲁儒生的代表,建议各地荐举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加以培养,充实政府机构,“以文学礼义为官”。这一建议为汉武帝认可,于是“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汉初政治结构,经历了由“功臣政治”和“功臣子政治”两个阶段,在汉武帝时代又开始了向“贤臣政治”的历史转变而齐鲁儒学之士纷纷西行,进居统治集团上层,恰恰是和这一历史转变同步的。

汉武帝时代,黯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数百人,实现了《汉书》卷六《武帝纪》所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历史性转变,儒学之士于是在文化史的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西汉后期诸朝丞相,已以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任,考其出身地域,可以获得有意义的发现。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人数占总人数的33.33%。以人次计,则占总人次的36.36%。

《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列录的77人中,齐鲁人45人,占58.44%;卫、宋、陈、楚、吴人12人,占15.5%;秦人2人,占2.60%;籍贯不明者18人,占23.38%。《史记》卷一二《儒林列传》中所列录的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仍然以齐鲁人为主。

所见39人中,齐鲁人28人,占71.79%;其他燕人、砀人、温人、广川人、雒阳人共计7人,占17.95%;籍贯不明者4人,占10.26%。然而,据《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的记载,综合考察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情况则已经有所不同。

我们看到,齐鲁人在西汉名儒中占45.60%,出身其他地区者占46.11%,籍贯不明者占8.29%。出身于齐鲁以外地区的儒学学者中,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甚至苍梧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辅名儒占总数的5.18%,三河名儒占总数的5.70%。

分析《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中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到当时著名的儒学学者,齐鲁占36.36%,出身于齐鲁以外地区者,占学者占63.64%,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关中学者占6.8%,河南、河内、南阳巴蜀学者古7.95%,会稽、九江、豫章学者占6.82%,巴蜀学者古10.23%。

齐鲁儒学学者比例的下降,并不是由于当地学的衰落,而说明了儒学在各地的普遍传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