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介绍     商会动态      商会章程       加入商会


商会领导      会员企业      会员动态      光彩事业


山东资讯      宝鸡资讯      山东项目      宝鸡项目


儒家亚圣——孟子
来源: | 作者:2015004bjssdsh | 发布时间: 2015-08-01 | 689 次浏览 | 分享到: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的生卒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一般认为他大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孟子是在战国中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高潮中涌现出来的著名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思路敏捷,能言善辩,并在与各派论敌的论辩中,捍卫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早期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他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结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构成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
学称“思孟” 游说诸侯
  孟子出生于战国中期与鲁国毗邻的小诸侯国邹国。关于他的身世,后人所知很少,据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题辞》所记,孟子可能是春秋时期鲁国公室宗亲“三桓”家族之一的孟孙氏的后代。由于家族的逐步衰微,孟子的先辈迁居到邹国,传到孟子父亲一代时,可能已经成了一般的平常人家。

  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早在孟子三岁时就去世了。孟子主要是在母亲的抚养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传说中孟子的母亲仉氏是一位很有识见、善于教子的女性,汉代刘向的《列女传》、韩婴的《韩诗外传》等书记载了一些关于她教育孟子的传说。

  据《列女传》记载,母子二人最早住在墓地附近,年少善于


模仿的孟子就整天学着别人“嬉游为墓间事,踊跃筑埋”,孟母觉得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就搬迁到集市附近;没想到孟子又天天“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只好再次搬家,迁居到国家教育机构学宫旁边;在学宫那种读书演礼的浓郁氛围的影响下,孟子也在平日的嬉游中学着“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觉得这才是适合孟子成长的良好居处,于是定居下来。另一段记载说的是有一次孟母正在织布,见孟子从学堂回来,就问起他学习的情况。当看到儿子的学业并没有什么进步时,孟母就生气地举刀割断了正在织着的布匹,以此来教育孟子,废学如同断织一样,最终都不会有所成就。孟子受到教育,从此“旦夕勤学不息”。《韩诗外传》则记载了另一个故事。有一次,孟子看到邻家杀猪,就问母亲,杀猪干什么?孟母开玩笑地随口说,杀猪给你吃呀。说完之后,孟母就后悔了,觉得儿子已经懂事了,说这样的玩笑话骗他,是教他不守诚信。于是就以身作则,真的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

  以上就是两千多年来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断织劝学”、“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并不一定完全真实可信,但却可以看出在孟子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中,孟母的教育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其学业和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母亲的教育和年少时代求学的过程中,孟子渐渐对儒家学说产生了兴趣。稍长之后,孟子开始拜师求学,研习儒家学说。孟子非常尊崇孔子,曾引用孔子学生宰我、子贡、有若的话,赞美说:“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只注篇名)并且,他还自认为是孔子的忠实信徒,称自己“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同上)。但是,孟子又非常遗憾地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意思是说我没能成为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向人学来的。那么孟子所说“私淑”之人是谁呢?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认为孟子是从子思的门人那里学习孔子学说的。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姓孔名?,字子思,是战国初期有名的大儒,到孟子生活的年代时,已经去世了。荀子曾批判孟子,并把孟子和子思相提并论,说“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荀子•非十二子》)。可见孟子确实是师从过子思的一位不知名的门人,所以他的思想和子思是一脉相承的,史称“思孟学派”。

  经过刻苦的饱学和钻研,孟子终于学有所成,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修养的儒学大师,并享有了较高的名望。此后,大约到四十岁之前,孟子的主要活动是聚徒讲学,宣传儒家思想。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所以孟子同孔子一样,都非常热衷于教育。虽然他的门人没有孔子那么多,但是先后可能也有几百人,而乐正子、万章、公孙丑、公都子、屋庐子、陈臻和充虞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诸子蜂起,通过创办私学来宣传各派的主张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孟子收徒讲学自然也有这个目的。他忧心于当时“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滕文公下》),而“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尽心上》),因此他对杨朱、墨翟两家过于极端化的主张都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教育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滕文公下》)孟子正是通过对当时流行学说的抨击,来达到捍卫和宣传儒家学说的目的。大约在四十岁之后,孟子开始奔走于各国,从事游说活动。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学派的知识分子是一群十分活跃的政治因子。他们奔走于各国之间,极尽唇舌之能事,游说诸侯接受他们的主张去制定内政外交政策,四处游说成为各个学派从事政治活动的主要形式。孟子为了把他的仁政王道理想推行于天下,也开始了游说于各国的征程。

  孟子首先来到齐国,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当时的齐国是齐威王在位,正重用孙膑、田忌等人大振国威,一心想用武力征服天下。而孟子所倡导的王道仁政思想无疑与齐威王想推行的霸业格格不入,所以虽然受到礼遇,却不被重用。后来孟子听说宋国的偃王想实行仁政,于是就离开齐国前往宋国。临行前,齐威王赠他黄金一百镒,孟子没有接受。到了宋国后,孟子向宋臣戴不胜建议,认为宋王要实行仁政,必须多多亲近“善士”,只有一两个“善士”是不够的。但是不久当孟子看到宋国君臣对恢复“什一而税”(即十分抽一的古代税率)迟迟不肯付诸行动,觉得宋国并没有实行仁政的诚意,就离开了宋国。

  孟子离宋之后,经过薛回到邹国。据应劭《风俗通义•穷通》所记,孟子在由薛至邹的途中,曾经遭受绝粮之困,差点饿死途中。在邹国期间,滕国的滕定公去世,滕文公即位。因为滕文公做世子的时候,曾在宋国与孟子有过两次交谈,对孟子的为人为学十分仰慕,所以甫一即位,便马上派然友到邹国,向孟子征求关于滕定公丧礼的意见,随后又礼聘孟子前往滕国帮他推行仁政。

  孟子在滕国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言论,提出了一系列实行仁政的具体办法,如“制民之产”、“恒产恒心”(通过制度让老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使其能操守恒久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实行井田制和“什一而税”,发展教育等等。当时农家学派的许行及其弟子们也慕名来到滕国。于是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就有了一场关于社会分工的论辩。孟子批评了许行的绝对平均主义,阐明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显示了进步的眼光。但他进一步总结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却为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阶级剥削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孟子在滕国的一系列言论,是他仁政思想的一次较为系统的阐述。不过因为滕国毕竟太小,而且危于齐、楚之间,难以使他的仁政理想推行于天下。后来,从千里之外传来魏国“卑词厚币以招贤者”的消息,孟子就离开滕国,来到魏国。

  魏国在战国初年经李悝变法之后,逐渐强大起来。到魏惠王的时候,因于周显王八年(前361)迁都大梁,故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梁惠王中期以后,魏国在与齐、秦、楚等国的几次重大战役中惨败,丧师失地,国力渐衰,梁惠王决心东山再起。所以当大约已年过六旬的孟子一到魏国,梁惠王就迫不及待地前来面见,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则从容对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然后向梁惠王阐明了儒家先义后利的道理。此后,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多次交谈中,先后阐述了“与民偕乐”、“不违农时”、“庠序之教”、“为民父母”、“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以及“仁者无敌”的仁战学说等王道仁政思想,并为梁惠王描述了一幅王道乐土的理想图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同上》)但是,在梁惠王看来,孟子所津津乐道的一切虽然美妙无比,却与魏国的实际处境相差太远,正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说的:“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孟子的仁政理想仍不得实行。周慎靓王二年(前319)梁惠王去世后,孟子见继位的梁襄王“望之而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同上》),觉得他看上去不像个人君的样子,接触时又觉不出威严所在,不是个可以寄希望的国君,于是就离开魏国,重返齐国。

  这时齐威王已卒,其子齐宣王在位。经过齐威王的改革之后,齐国国势强盛,不可一世;宣王野心勃勃,想称霸中原,征服秦楚,最后一统天下,因而重兴稷下学宫以招贤纳士。所以,孟子返齐之后,仍受到礼遇,被齐宣王待为客卿。此后,孟子在与齐宣王的交谈中,抓住一切契机,规劝齐宣王放弃霸道,推行仁政王道。当他听说齐宣王不忍心杀牛祭钟时,就以此为话题,肯定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劝谏他将这种“不忍”之心“推恩”于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放弃好似“缘木求鱼”的霸业追求,转而从根本上“制民之产”,以实现“保民而王”(《同上》)。当他听说齐宣王“好乐”时,就启发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梁惠王下》)。在此期间,孟子还系统阐发了他的民本思想。孟子在与弟子万章的对话中曾引用《尚书•太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话说明民意是天意的代表(《万章上》),因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离娄上》)。基于此,他大胆的告诫齐宣王,像纣那样的暴君,臣民可以正义地将其诛杀。但是,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并不太感兴趣。后来,孟子离开齐国,送母归葬于鲁。公元前315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后,请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在乐正子的劝说下,鲁平公准备登门拜访孟子,因为宠臣臧仓毁谤孟子而作罢。孟子回到齐国后,正逢齐国趁燕国内乱出兵将其侵占,燕王哙自杀,相国子之也被齐军所杀。孟子劝告齐宣王送回俘虏,归还燕国重器,并与燕国臣民商议另立新君。但宣王不听,结果于公元前312年被燕国臣民和诸侯联军打败。孟子十分生气,于是辞退卿位,离开了齐国。

  此时孟子已经七十余岁,无力再去游说诸侯,于是带领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回到家乡邹国。此后,孟子专心讲学,并集中精力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到去世,孟子享年约八十四岁。

×
×